部分受薪族 收入维持 会如常还贷 | KL人 中國報 China Press
  • 首页
  • 告别式
  • 政党服务中心
  • KL人 ChinaPress
    中国报 CPTV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部分受薪族 收入维持 会如常还贷

    (吉隆坡25日讯)虽然6个月延迟偿还贷款的宽限期能减轻经济负担,惟部分受薪族认为,如果收入得以维持,他们倾向选择如常还贷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国家银行发布给各大银行主管的文件,指还款自动暂停的宽限期,将从4月1日开始生效。

    从新冠肺炎(2019冠状病毒疾病)爆发之际,公众开始加强防疫工作,消毒产品方面的开销也加重负担。

    随着行动管制令生效,非必需品行业、露天巴刹、路边摊都必须暂时休业,令许多中小型企业和自雇人士经济受冲击。

    《中国报》记者抽样访问公众,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,如果保持有收入的状态,会选择如期摊还贷款。

    他们指出,从年初开始,防疫工作方面的开销断断续续花了不少钱,尤其搓手液和口罩方面的开销。

    “当政府行动管制令生效,居家办公、不许外出的限制反而剩下在外用餐的开销,可与防疫产品开销拉长补短。”

    因此,当国家银行宣布延缓摊还贷款,他们以公司仍有支付薪水为大前提,倾向继续摊还贷款。

    有者甚至说,原本摊还贷款的钱变成流动资金留在手上,也未必留得住。

    不过,他们认为,这个宣布对中小型企业有帮助,希望雇主熬过难关,避免掀起裁员潮。

    有多些流动资金
    ◆冯翠娴(行政人员)
    疫情期间的额外开销是购买粮食和防疫用品,如搓手液和口罩,都花了数百令吉。

    我目前的贷款只是车贷,月供大概500令吉,如果延迟摊还债务,手上可以多一些流动资金。
    不过,如果是保持有薪水的状态,我会选择如常偿还贷款。

    减少出门省更多
    ◆郑喜文(出口营运经理)
    每个月承担的房屋贷款约5000令吉,只要我保持有薪水的状态,我还是会照样还贷款,如果收入中断就另当别论。

    因为如果每个月突然多了流动资金没地方用,相信也不会存起来的,或者说存起来也不是什么好事。

    疫情爆发期间,减少出门反而节省很多,囤粮也就几百令吉的事,而且买足几天是肯定没问题,反正不可能会饿肚子。

    有效减轻经济负担
    ◆谢伟桐(市场营销员)
   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整个经济非常苛刻,在行动管制期间,对于手停口停的行业来说,延缓6个月是个很大的帮助。

    我一个月偿还的贷款大约1000令吉,如果能延缓6个月,有效减轻经济负担。
    疫情期间最大的额外开销属口罩与消毒产品,比如酒精搓手液半公升都超过40令吉,口罩透过网上卖家订购一盒100令吉,除了自身还需要买给家人,这些都是而外开销。

    消费暂没超预期
    ◆谢雪雯(中文撰稿员)
    平时偿还的贷款是学贷2分,总额为400令吉,车贷恰好在1月份还完而减轻了负担。

    假设我的公司没有解雇我,我仍会照常摊还学贷,若我照常摊还,预计今年能还清所有学贷。

    疫情期间,额外开销是多买了消毒用品和口罩,大约就200令吉以内,不过近期由于换成在家上班,自己下厨反而节省了很多伙食费,拉长补短之下,消费暂时没有超出预期。

    可以延缓6个月摊还贷款对一些人士可能没有很大影响,但希望能因此减轻公司和企业的压力,避免出现裁员现象。

    可舒缓贷款压力
    ◆李维诚(31岁)me200325pmla05
    在疫情爆发期间,多了购买干粮、蔬果、清洁及消毒用品、口罩等花费,唯占比重不高,与平日到外用餐相比,在吃方面好像更省了。
    延缓6个月摊还贷款,的确舒缓许多人的贷款压力,因为市面上有许多人如小贩、店铺商家等,都是手停口停,除了日常生计还有租金等烦恼。
    延缓摊还贷款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,且免去他们冒着风险在疫情期间做生意,是一举两得的措施。
    我每个月的主要贷款包括车贷、房贷,每个月占了2600令吉左右。不过以我的情况,则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,因此我会选择如期摊还贷款,让贷款数额不会越积越多,也免去利息的问题。

    报导:刘佩明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